《高山流水》说课稿

时间:2025-10-19 13:24:25
《高山流水》说课稿

《高山流水》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山流水》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山流水》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高山流水》是一篇文言文,在《吕氏春秋·本味篇》和《列子·汤问》中均有记载。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琴,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回味。行文简洁、流畅,虽不足百字,但反映的内容却令人动容。它是学生学习中华古典文化,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树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佳作。

同时,作为本组课文的首篇,它也担负着单元训练的重要任务。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文本中伯牙弹琴、子期听琴的内容成为复述训练的好题材。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篇古文之前,学生曾有过学习古文的经历(如上学期的《古文二则》和本学期的《蝴蝶泉》)。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朗读存在的难度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对文言文中的语句如何释义有了一些浅显的办法。基于以上学情,教师可让学生先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而后通过朗读、交流、结合书中的注释疏通文义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内涵。

本课行文简洁、流畅,虽不足百字,但反映的内容却令人动容,人间真挚的情谊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深、读透、读中悟情;同时,适当地通过情景再现、补充资料,感悟两人的深情厚谊。

本课学习中,还要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复述本身对学习困难生来说有难度,更何况是创造性复述。所以,在教学中既要设置好相关练习,又要能够体现层次性、广泛性,让学生的“口”充分动起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自学生字新词,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想要读懂文言文内容,必须先疏通文言文的词句。本课后面已有注释和译文,因此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完成这项目标。

着重理解的词有:“鼓”、“方”、“志”、“善哉”、“巍巍”、“少选”、“洋洋”、“破琴”、“绝弦”、“无足”、“复”等

着重理解的难句有: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目标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中古文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对古文反复朗诵及背诵,从中品味古文的语言美,领略古文的节奏美,体会古文的意境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

目标三: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学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本单元正好是继续进行创造性复述的单元,有了前一单元的基础,作为教师要肯化时间、舍得放时间,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联想(联系生活实际产生丰富多样的表象)、想象(想象画面的背景、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情节如何)、转换人称等方法说一段话。

本课的复述是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为了降低难度,本环节设计了两个辅助想象题——想象弹琴的内容、想象两人的心理活动,之后再让学生完整地进行复述。

目标四:明白“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感人肺腑。在教学中,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等,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感悟人生中的知音难求,从而珍惜现实生活中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加强感情朗读,提升对文本的感悟力。

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韵律享受。因此,教学中必须注重朗读。一是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文时,要求读准每个字音。二是注意节奏停顿。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如何正确停顿,要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所以有必要出示带有停顿符号的全文。三是读出韵味。通过教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特别是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心情的理解来进行有感情朗读。

同时,朗读也有助于创设文章情景,再造意境。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精华所在(主要是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情景),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会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很快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景中去。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再造意境,那么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说话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项基本功,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没有把说话训练摆到应有的位置上,特别是受考试指挥棒——只考笔试、不考口试的制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说的训练方面都被忽视了,成为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中的薄弱环节,极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单元正好是继续进行创造性复述单元。作为教师要肯化时间、舍得放时间,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联想(联系生活实际产生丰富多样的表象)、想象(想象画面的背景、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情节如何)、转换人称等方法说一段话,这样会留给学生广阔的想像空间,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会提高。

本课的复述是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为了降低难度,本环节设计了两个辅助想象题。1、想象弹琴的内容。伯牙弹琴除了想到“高山”、“流水”之外,他还会弹奏哪些景色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分角色朗读,准确地演绎文本中丰富的信息;2、想像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心理活动:

当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时,钟子期暗暗赞叹: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伯牙暗暗惊讶: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伯牙暗暗欣喜:

通过想象这些动人的场景,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心的人。

最后,再让学生完整地对内容进行复述。这样,学生复述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 ……此处隐藏8970个字……流水的情景,如果让学生只是去聆听,容易产生隔膜,难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针对这样的存在问题,我为学生创设情景。具体的做法在下文有详细的说明。

2、故事引导法:通过作品相关故事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问题预设法:在欣赏时提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欣赏,掌握学习的自主权。

五、教学过程

课标要求:音乐鉴赏要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听到音乐。引入:欣赏古琴片段的表演,采用问题预设法设置了两个问题引入

1、片中的乐器叫什么?

2、其音色有何特点?引出古琴。内容一,内容一,古琴相关知识点

1、问题:古琴形制如何,有哪些演奏方式?

带着以上问题学生阅读课本。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补充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古琴深厚的文化底蕴。

3、通过一段视频进一步了解古琴的演奏及其制法技巧,音色特点。内容二,《流水》内容二,《流水》,《流水采用三种方法进行欣赏,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了解曲子,解决本节课的难点。 1,主题辅助欣赏:乐曲的主题是音乐的精华,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弹奏音乐的主题让学生聆听并熟悉。问题一,老师弹奏的每个片段表现的什么景象?问题二,试着给老师弹奏的片段命个名字。 ——引出《流水》,通过主题欣赏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印象,为跟好的欣赏作品打下基础

2、分段欣赏法:这一部分我采用的问题预设法和情景设计法。问题:每一段在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上有什么变化?每一次变化分化描绘的是那种流水?与相对应的图片练起来(图片展示各种流水)(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来完成问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3,在欣赏过程中,运用故事引导法插入高山流水觅知音和航行者号的故事,增加学生学习欣赏的兴趣。

4、整体把握作品,完整欣赏。进一步解决本节课的难点重点,激发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内容三,《广陵散》内容三,《广陵散》,《广陵散通过故事引导法讲述聂政刺杀韩王的故事,了解作品内容,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欣赏片段体会各音乐要素的变化及其相对应的情绪的变化。拓展探究通过本节课两首作品的欣赏学生对古代音乐及古琴有了相关的了解,下面让学生自己通过同样的欣赏方法来完成课后第三题《梅花三弄》,体会各音乐要素的变化及其相对应的情绪变化,并判断这首作品的主奏乐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欣赏完成后,教师简单的讲解编钟的相关知识点,补充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并完成课后第四题,让学生课下搜集整理其他一些古代音乐和乐器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兴趣。

巩固练习

本节内容是历届高考的重点,节选几道高三考试试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六、总结指导自由想象:

艺术是没有定格的,尤其是音乐的欣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因此我提倡自由想象。例如在欣赏一段音乐,它是表现什么的?让学生大胆地想,想到什么说什么,并敢于发表不同于一般的独特见解。这样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高山流水》说课稿7

一、说教材

《高山流水》是古筝名曲代表作之一,乐曲表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色,雄伟的高山绵延起伏,让人不禁感叹江山秀丽,波澜壮阔;潺潺的流水如安静的少女期待着它的知音,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面。

本乐曲共分为三段欣赏,第一段表现了雄伟的高山绵延起伏,乐曲第二段流利美妙表现了潺潺的流水,乐曲第三段表现了山水合一的美丽景色。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非常感兴趣。

二、说目标

《幼儿园指导纲要》艺术领域中指导要点提到,艺术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另一种“语言”。依据《纲要》实施细则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喜欢欣赏音乐,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2、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认识民族乐器古筝,知道其音色特有的特点。

4、感受美的意境,并尝试用画笔表达对乐曲的理解。

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我的教学目标,本次活动我做了以下准备:

1、民族乐器古筝

2、古筝名曲《高山流水》

3、视频《高山流水》

三、说方法

(一)说教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不紧亲切而且温和,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法:初步认识民族乐器古筝,与幼儿交谈,引出以下的环节。

2.欣赏法:运用幼儿容易理解,且简单生动的动画片和幻灯片,引起幼儿兴趣,并引出主题。

3.绘画法:谈话的形式引导幼儿理解乐曲内容并用画笔表现听到的景色。

(二)说学法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始终与听说能力贯穿始终。分段倾听理解乐曲内容。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幼儿主动地参与活动,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围绕目标,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指导幼儿学习:

欣赏法:本教学活动主要运用了此方法,依据《纲要》精神,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幼儿自由讨论,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多数幼儿都有表现的机会,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

四、说过程

本节活动课共分为八个步骤,以倾听为首要目的,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并知道每段乐曲所表达的含义,直到理解乐曲优美的旋律。采用步步相连、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方法来组织活动,流程如下:

(一)交流谈话认识民族乐器古筝

以谈话引题,避免了单一的方式引题形式,做到生动充满童趣。这一环节加上出示实物??古筝,并引起孩子学习兴趣。

(二)听音辨声了解粗细弦音不同

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的关键,让幼儿认识并对古筝有初步的了解。

(三)欣赏音乐整体感知高山流水

此环节通过欣赏音乐,引发幼儿对乐曲的联想。

(四)相互交流说说自己内心感受

根据幼儿年龄段的特点,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能用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对乐曲的感受。

五、说反思

《高山流水》是幼儿喜欢的一节音乐欣赏活动,本次活动,我紧紧围绕4个目标,始终以幼儿的经验为依托,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宽松的语言环境,使幼儿乐于参与欣赏活动,体验欣赏所带来的乐趣。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引导幼儿多说、多思考,了解并感受乐曲所表达的内容,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目标。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我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一下几点。

1.当幼儿欣赏倾听时,我没有照顾到所有的幼儿,有的幼儿没有安静的注意倾听。

2.在分段欣赏时,应提醒孩子用连贯简洁的语言表述每段乐曲的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这次的不足,努力在下次活动课中扬长避短,将好的心态、好的教态、好的姿态展示给大家。与孩子一起成长!:

《《高山流水》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